华泰董事长李建华谈造纸新政
特约记者:徐守福
《造纸信息》:《造纸产业发展政策》发布后引起业内及相关行业人士的广泛关注。《政策》对造纸产业发展目标、产业布局、结构调整、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作了较全面及系统的规定与规范。请问您《政策》发布后对造纸行业的影响和作用有何看法?
李建华董事长:《造纸产业发展政策》对于造纸产业的发展目标、节能减排指标、行业准入门槛等做了明确的规定,可以说完全找准了造纸业的“老病根”,并开出了“标本兼治”的“药方”。但究竟能否“药到病除”,除了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和政府监督落实,更重要的还是要看企业是不是主动配合“治疗”,按照《造纸产业发展政策》积极加快原料结构调整,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承担企业责任。
《造纸信息》:《政策》将造纸产业定位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关系密切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从而明确了造纸产业的行业地位。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
李建华董事长:造纸产业原来一直被当作是轻工行业中比较落后的产业,而这次新出台的产业政策对造纸产业重新进行了3个定位:第一个定位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第二个定位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第三个定位是“可部分替代塑料、钢铁、有色金属等不可再生资源,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特点的重要产业”。这3个定位,充分说明我国造纸产业经过近年来的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已经有了“量”和“质”的转变和提升,并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认可。国家对造纸产业地位的提高,对造纸企业来说,发展方向更明确了,发展目标更清晰了,发展劲头也更足了。
《造纸信息》: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政策》要求我国造纸工业的发展必须逐步实现以木纤维、废纸为主,非木纤维为辅的多元化原料结构目标,同时要与环境协调发展,充分考虑纤维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市场需求、交通运输等条件,实现“由北向南”调整,形成合理的产业新布局。请您谈谈您的看法。
李建华董事长:我非常赞同《政策》中有关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华泰近年来的发展与《政策》的要求也是不谋而合。
首先从我国造纸发展历史来看,由于森林资源匮乏,最初走的是一条草浆造纸的路子,尤其是东北、西北和黄淮海地区,借助丰富的麦草资源优势,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原材料匮乏的难题,但也带来了另一个困扰中国纸业发展的难题,就是技术落后和环境污染。
其次从全国造纸区域布局来看,目前,北方部分地区或环境容量、或资源容量,或产业规模、或市场需求等,有些是已经趋于饱和,有些是企业生产技术装备陈旧落后,吨纸能耗水平偏高,有些是缺乏必要的资源支撑。
此外,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北方地区非木材资源也在逐渐减少,同时由于速生林数量较少,木材纤维和废纸纤维只能依赖进口。尽管有些地方在原料结构调整上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创新,积极规划和实施了林纸一体化,但由于受资源和气候的影响,以及交通运输成本太高等不利因素的制约,其运行成本相对比南方要大得多。
所以说,政策中指出“东北地区原则上不再布局新的制浆造纸企业”,“西北地区要严格控制扩大产能”,“黄淮海地区要淘汰落后草浆产能,增加商品木浆和废纸的利用,适度发展林纸一体化,控制大量耗水的纸浆项目”等,都是有针对性和依据的。
造纸是一个资源依赖性很强的产业,原料资源关乎着中国造纸产业的生死存亡。未来谁掌握了原材料市场,谁才可能掌控发展的主动权。中国不是不具备发展林业的自然条件。我国长江以南、东南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等在发展改良针叶林、阔叶林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竹林等资源丰富,气候适宜,水源充足,港口交通便利,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目前,国际上许多有实力的林纸集团都已在南方抢滩登陆,营建了大面积的原料林基地。
华泰集团从1999年开始筹建70万亩芦苇原料、60万亩造纸速生林原料基地及配套浆厂,目标是建立一种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纸关联的产业化新格局,打造纸、农、林互为依存的生态链,即循环经济模式。
2001—2006年,我们进行了彻底的原料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先后投资75亿元,增上了年产25万t、40万t和年产45万t等4条国际一流的高档新闻纸生产线,全部采用废纸纤维和木材纤维,并在总部逐步淘汰了草浆;
2006年8月,基于降低产品运输成本、扩大南方市场以及东南亚等国际市场的需要,进一步巩固领先优势,华泰在企业发展建设史上首次挺进珠三角,与广东新会双水发电厂在银洲湖签订120万t造纸基地合资意向;2007年8月,华泰又挥师长江,与安庆市政府签订30万t漂白商品木浆林纸一体化项目合作协议,抢占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唯一一个大规模针叶林浆一体化基地,也使得公司成功控制了上游林浆资源。
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北岸,皖鄂赣三省交界处,是长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林业资源和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使发展速生针叶林浆纸一体化基地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项目2007年11月28日的正式动工建设,标志着华泰在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大三角”已经形成,初步完成了“由北向南”的战略布局。山东东营、广东新会、安徽安庆连点成线后,互为犄角,分别辐射黄三角、珠三角、长三角,为华泰实现“十一五”的稳步、跨越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造纸信息》:《政策》对造纸产业的技术与装备及产品结构调整作了规定,引导造纸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开发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请您结合华泰的实际做法谈谈这对造纸企业的发展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李建华董事长:长期以来,我国造纸产业面临的突出难题就是技术装备、产品质量严重落后。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档次、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已经成为整个中国造纸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纸业迅速与国际接轨,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我国由造纸大国向造纸强国迈进的唯一出路。
一流的工艺技术装备,不仅是企业产品竞争实力的体现,同时也是提高节能降耗水平、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所在。只有抓住这个关键,中国造纸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华泰也正是坚持了技术、装备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按照“设备现代化、产品高档次,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求最大、但求最好;做强做大,做优做久”的指导思想,从“九五”以来,先后总投资100多亿元,从德国、芬兰、瑞典、奥地利等国家不断引进国际一流水平的造纸和环保水处理等高新技术装备,改造提升传统造纸产业,使华泰集团无论在生产技术装备、产品质量档次,还是节能降耗水平、环保治理技术等方面,都迅速与国际接轨,达到世界先进行列。尤其是“十五”期间投资70多亿元引进了4条总产能120万t世界一流的新闻纸生产线,产品替代进口,结束了我国高档新闻纸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
为了增强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我们不断强化科研硬件建设、人才引进,先后建设了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国家级实验室和同行业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泰山学者岗。通过对引进技术的不断消化吸收,先后自主研发成功了38 g/m2、40 g/m2、42 g/m2系列低定量高级彩印新闻纸,填补了国内高档轻量新闻纸的空白,不仅提高了吨纸出报率,还节约了大量的森林资源。
与此同时,我们还出台了一系列对于技术人员的激励举措,切实增强了引进和研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能力,积极开发了大量适应市场的新产品,先后开发出了地图专用纸、防伪涂布纸、高级彩色轻型纸等30多个新产品,其中高光泽涂布白板纸、超低定量高级彩印新闻纸等8个产品为“国家级新产品”。通过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从事造纸相关领域科学技术活动,促进造纸行业共同进步,把先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目前,华泰新闻纸、胶版纸、书写纸全部获国家质量免检资格,在全国乃至全球打造了“华泰”品牌,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最有价值商标”、“新闻纸市场用户满意首选第一品牌”。华泰自主和联合开发的“废纸生产低定量高级彩印新闻纸”等3项技术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新闻纸标准成为国家新标准的重要依据。
《造纸信息》:《政策》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把切实降低水资源消耗作为造纸工业资源节约的重点,把草浆企业的污染治理作为造纸工业治理环境污染的关键。请您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谈谈这方面的规定对华泰来说有什么影响?对造纸工业今后的节能减排有哪些促进作用?
李建华董事长:加大企业节能减排降耗力度,既是全社会节能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实力的客观需要。在我们看来,社会对节能降耗的要求越高,国家对环境保护的力度越大,企业大发展的空间也就越大。
长期以来,我国造纸产业持续高速增长,但粗放型增长模式还未从根本上转变,资源消耗急剧增加,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为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十五”期间,华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不断优化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了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十五”以来,华泰进行了原料结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同步调整。一是在产业结构上坚持绿色生态纸业战略,积极发展造纸、化工、印刷、林业、物流等首尾并接的产业链,实现资源共享和最大程度的利用;二是在原料结构上坚持走林纸一体化的路子,由原来草浆为主的文化纸,转为以废纸浆、木浆、商品浆为主的新闻纸,逐步淘汰草浆,实现源头削减。造纸原料结构由过去的废纸、木浆、草浆“四三三”比例,逐步调整为“六三一”、“七二一”结构,到2006年,草浆比例已不足5%,虽然原料成本增加了,但产量增长了7倍,用水量却减少了一半,吨纸耗水仅8 m3,还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三是在产品结构上,文化纸由以草浆为主要原料的胶版纸、书写纸转为以木浆为主要原料的轻质纸、无碳复写原纸、全木浆胶版纸等高档产品,新闻纸产品在公司产品比例中增长至75%,废纸原料由原来的90%增长到100%,在降低了成本的同时,大幅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当然,一切改革都会有疼痛,就是“长痛”还是“短痛”的问题。为了没有“长痛”,华泰亲身体会到了淘汰草浆时的“短痛”。20世纪90年代,我们就淘汰了1092纸机和蒸球制浆;“十五”期间,先后淘汰了2条能耗高、用水量大的纸板生产线、4条在发展中国家还比较先进的文化纸生产线,以及2条卫生纸生产线;“十一五”以来,坚决淘汰了2条草浆生产线,2007年在总部彻底结束了草浆生产的历史。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的职工、股民压力也纷至沓来,2000多名职工面临下岗,股民利益受到威胁。就是在这种内外压力下,我们仍然坚决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关停本部草浆生产线的同时,短时期成功改造为木浆生产线,总部所有以草浆为主要原料的文化用纸生产线全部顺利实现转产,改为生产无碳复写原纸等高档产品。改造后,公司吨浆节水30多m3,吨纸综合能耗指标明显降低,公司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在实现节能减排的同时,还解决了关停草浆后带来的2000多人的安置问题,保住了职工的岗位和工资,达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赢。
目前公司吨纸综合能耗已降至437 kg标煤,比2006年下降4.71%,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实现节能2.92万t标准煤,超额完成了年初下达的1.23万t标准煤的节能任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节能先进企业、山东省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我认为,一个行业存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创造利润的多少,还在于由此带给国家的税收,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大小。我们一直强调“产量是钱,环保是命,我们不能要钱不要命。”草浆是我国造纸为解决原料问题而走的一条环境污染为代价的捷径,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它必须退出中国造纸的历史舞台。
《造纸信息》:《政策》对行业准入条件作了严格规定,对新建、扩建的制浆、造纸项目,单一企业(集团)单一纸种国内市场占有率,单一企业(集团)纸及纸板总生产能力超过当前国内市场消费总量的百分数,新建项目吨产品COD排放量、取水量和综合能耗(标煤)作出明确的规定。您对此有何看法?
李建华董事长: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造纸产业要健康发展、和谐有序的竞争环境是保证。《政策》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对造纸企业来说,看似有弊,实则大利。一方面《政策》以高起点的定位来引导企业走向新型工业化和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可持续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以长远的战略眼光指引行业加速现代化、专业化、集中化和国际化进程,为企业发展构建良好的发展、竞争秩序和环境,实现整个产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造纸产业中很多产品都有过“一拥而上”随后“一哄而下”的经历。本来这个产品很赚钱,但由于项目准入门槛低,你上我也上,到最后大家都无利可图。与此同时因为许多的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也带来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行业准入的规定主要体现了规模经济效应和结构调整效应。规模上进一步明确提高了对产能的要求,鼓励上大项目,抑制小项目;结构上限制小批量新闻纸、文化纸和箱纸板项目发展,限制了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避免大量重复建设,以最大限度减少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这就意味着今后越是具有资本实力和融资能力的企业,越有发展潜力和机会;越是发展规模大、现代化程度高的企业,其综合能耗水平越低。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发展。如生产新闻纸、铜版纸、白卡纸、超级压光纸等纸种的企业应该形成航母企业,而不是“遍地开花”。
打个比方来说,企业好比是一列火车,政策有了,好比铺好了轨道,如果企业不按轨道行驶,早晚会发生“撞车”;如果是不按要求建设的小火车、慢火车,那就得让你停下,给快车让道。
借用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主任助理、行业研究处处长郭永新去年的预言:“中国纸业如果现在不加紧战略布局,10年后中国内资造纸企业将失去话语权。”我想现在开始布局还不算晚,《政策》的出台非常及时,我们造纸产业应该且必须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布局,才能真正在未来拥有话语权。 |